猪的病毒性传染病--伪狂犬病
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。除猪外,其他动物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奇痒,脑脊髓炎的致死性感染。猪感染本病时,因不同的年龄表现不同。成年猪危害不严重,种猪主要表现繁殖障碍,对仔猪的危害最严重,15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达100%,因此本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。本病现已呈世界分布。
【病原】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-疱疹病毒亚科的猪疱疹病毒Ⅰ型。伪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、丙酮、氯仿、酒精等高度敏感,对消毒剂无抵抗力。0.5%次氯酸钠、3%酚类10分钟可使病毒灭活。0.6%氢氧化钠溶液6小时还不能使其完全灭活。
【流行病学】猪、牛、羊、犬、猫、兔、鼠等多种动物都可自然感染本病,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。猪场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,另外,被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此外,本病还可经呼吸道粘膜、破损的皮肤和配种等发生感染。妊娠母畜感染本病时可经胎盘侵害胎儿。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但以冬春两季和产仔旺季多发,这是因为低温有利于病毒的存活。
【临床症状】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神经症状,其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被感染猪的年龄。分娩高峰的母猪舍往往首先发病。开始由整窝发病逐渐变为每窝只发病2~3头,死亡率下降。发病猪主要是15日龄以内的仔猪,发病最早是2~3日龄,发病率为98%,死亡率85%,随着年龄的增长,死亡率可逐渐下降。育成猪和成年猪多轻微发病,发病率高,但极少死亡。新生仔猪出生后可非常健康,第2天有的仔猪就发病,体温升高至41~41.5℃,精神沉郁,不吃,口角有大量泡沫或流出唾液,眼睑和嘴角水肿。有的病猪呕吐或腹泻,其内容物为黄色。有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,肌肉震颤,运动障碍,共济失调,最后角弓反张。神经症状几乎所有新生仔猪都有。病程最短4~6小时,最长为5天,大多数为2~3天,发病24小时以后表现为耳朵发紫,后躯、腹下等部位有紫斑。出现神经症状的乳猪几乎100%死亡,发病的仔猪耐过后往往发育不良或成为僵猪。 20日龄以上的仔猪到断奶前后的小猪,症状轻微,体温41℃以上,呼吸短促,被毛粗乱,沉郁,食欲不振,有时呕吐和腹泻,几天内可完全恢复,严重者可延长半个月以上。这样的猪表现为四肢僵直(尤其是后肢),震颤,惊厥等,行走相当困难,也有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而往往预后不良。哺乳猪发病的同时,该窝的母猪有时出现厌食、便秘、震颤、惊厥、视觉消失或眼结膜炎,母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,很少死亡。有的母猪分娩延迟或提前,有的产下死胎、木乃伊胎或流产,产下的仔猪初生重极小,生命力
【病理变化】本病没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,在诊断上具有参考价值的变化是鼻腔卡他性或化脓出血性炎,扁桃体水肿并伴以咽炎和喉头水肿,勺状软骨和会厌皱襞呈浆液性浸润,淋巴结充血、肿大、呈褐色(与猪瘟不同)。心肌松软、心内膜有斑状出血、肾点状出(针尖状)血,几乎见于所有的病猪。胃底部可见大面积出血。
【诊断】根据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,可做出初步的诊断,确诊本病则必须结合病理组织学变化或其他实验室诊断。 1.动物接种实验:采取病猪脑组织接种于健康家兔后腿外侧皮下,家兔于24小时后表现有精神沉郁,发热,呼吸加快(98~100次/分),家兔表现局部奇痒症状,用力撕咬接种点,引起局部脱毛、皮肤破损出血。严重者可出现角弓反张, 4~6小时后病兔衰竭而亡。 2.血清学诊断可直接用免疫荧光法、间接血凝抑制试验、琼脂扩散试验、补体结合试验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、乳胶凝集试验。
【防制】本病遍布全国,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,免疫预防是控制本病唯一有效的办法。猪伪狂犬病有灭活疫苗、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三种。目前我国主要是应用灭活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。在刚刚发生流行的猪场,用高滴度的基因缺失疫苗鼻内接种,可以达到很快控制病情的作用。建议免疫程序:种猪(包括公猪),第一次注射后,间隔4~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,以后每次产前一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,可获得非常好的免疫效果,可保护哺乳仔猪到断奶。种用的仔猪在断奶时注射一次,间隔4~6周后,加强免疫一次,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。肉猪断奶时注射一次,直到出栏。其他防治方法包括隔离、消毒、灭鼠等。将未受感染的母猪和仔猪以及妊娠母猪与已受感染的猪隔离管理,以防机械传播。暴发本病的猪舍的地面、墙壁、设施及用具等隔日消毒一次,用3%来苏水喷雾,粪尿放发酵池处理,分娩栏和病猪死后的栏用2%烧碱消毒,哺乳母猪乳头用2%高锰酸钾水洗后,才允许吃初乳。病死猪要深埋,全场范围内要进行灭鼠和扑灭野生动物,禁止散养家禽和防止猫、犬进入该区。
下一篇:猪肺炎的特点及防治措施